簡體語言    繁體語言    帥將企業管理諮詢網        
      
當前位置:
帥將資訊 > 系統流程圖 > 20.成本月結作業:
20.成本月結作業
一.成本月結之必要性,由於企業都是按月結損益,用以判斷每月之經營績    效,故也須按月結成本。所以帥將ERP的三大月結層次如下:
庫存月結作業(SRIMI106) →成本月結作業→會計月結作業(SRACI106)

二.成本月結之種類:台灣的成本會計制度有分批成本制度、分步成本制度。而大陸的成本會計制度,則有三種方法:分批法、分步法、品種法。帥將ERP則含蓋兩岸的成本會計制度。
成本有二種月結方法:
  (一)當月制令成本計算作業(SRCTI106),也就是台灣的「分批成本制度」及大陸的所謂「分批法」+「品種法」。以每一制造命令單號為每一「批號」,按批結出成本後,當月若同一品號有多個生產批次,ERP再將此一品號多批次的分批成本彙總為品種成本(或產品成本)。所以是一個成本月結動作,可以同時結出分批成本及產品成本。
  (二)制令制程月結作業(SRCTI108):也就是台灣的分步成本制度,也等於大陸分步法+分批法+品種法。仍以每一制造命令為每一「批號」,此一制令號之下再細分多個「制程」分步生產,當此一制令的所有「制程」均完工,則此一制令也就完工。ERP先計算每一「制程」之料工費成本,再彙總此一制令之多個制程的成本為一制令成本,同一產品若當月有多張制令生產,則再彙總多張制令成本為一產品成本。所以帥將ERP是一個月結動作同時完成「分步成本」、「分批成本」及「產品成本」之計算,這需要相當高段的程式功力。

三.成本要素彙總作業(SRCTI112):所謂成本要素是指直接原料(包含半成品耗用)、直接人工、制造費用、託外加工費四者,直接原料成本的彙總是透過庫存月結作業程式(SRIMI106)計算出每一制令或制程的領料用料之加權平均成本而實現,託外加工費的成本要素彙總作業,則是在每一批託外加工完工單(MI2)於完工驗收時,直接歸屬並彙總至每一制令或制程而實現,至於直接人工金額及制造費用金額,則將「會計管理系統」的「會計管理報表」的「直接人工明細表(SRACO168)」及「制造費用明細表」(SRACO169)」在會計管理系統中透過會計傳票所彙集的當月直接人工金額及當月制造費用金額再透過「生產成本管理系統」的「產品成本管理」的「成本及費用彙總作業」(SRCTI112)而實現。這支程式功能是將會計管理系統的直接人工及制造費用金額資料抓到成本系統進行分攤。至於直接人工及制造費用分攤基礎之選定另詳下段敘述。此外,「成本要素彙總作業」的程式功能,也是將營業成本表第45行的「本期業務成本」至第55行的「本期其他營業成本調整項目」等「營業成本表」的「成本彙總段」的各個會計科目金額,從「會計管理系統」抓到「成本管理系統」的關鍵程式,但這些「成本彙總段」的會計科目,例如「業務成本」、「業務成本」、「少(多)分攤直接人工」……等的會計科目代號須在「會計參數設定SRACI005」中設定,才能達成上述的程式功能。

四.承第三點,直接人工及制造費用分攤基礎之選擇:
帥將ERP系統目前提供的分攤基礎選項是在「會計管理系統」的「基本資料管理」的「會計科目輸入SRAI001」程式中,就每一直接人工及制造費用子科目,逐科目選擇之,全部可用選項彙總及說明如下:

                         每一直接人工會計子目      每一制造費會計子目
    1.人時(全廠)                    V                         V
    2.機時(全廠)                    V                         V
    3.生產線人時                    V (註一)                  V (註一)
    4.生產線機時                    V (註一)                  V (註一)
    5.不分攤                            V                         V
    6.生產數量(註二)                V                         V
    7.標準售價(註三)                V                         V
    8.原料金額(註四)                V                         V
註一:若選擇按生產線人時或生產線機時分攤,則直接人工及制造費用在會計傳票輸入時須就於一筆傳票輸入儲存前,在「輔助代號」欄位中勾選生產線代號。
例如2006.10.20水電費一筆50,000元,其中10,000元歸屬A生產線,15,000元歸屬B生產線,另12,000元歸屬C生產線,而3,000元歸屬營業費用,10,000元歸屬管理費用,則會計分錄如下:
         會計科目           輔助代號        借方金額     貸方金額
     制造費用-水電費        #A產線         10,000
     制造費用-水電費        #B產線         15,000
     制造費用-水電費        #C產線         12,000
     營業費用-水電費                            3,000
     營業費用-水電費                            10,000
         應付帳款-電力公司                                    50,000
    輔助代號之基本資料建立係在「會計管理系統」的「基本資料管理」的「輔助代號輸入SRACI006」程式中輸入。
    基本資料建立完畢,即可在會計傳票輸入程式的輔助代號欄位中勾選生產線代號。
註二:按生產數量或按標準售價的分攤基礎因為實用性不高,目前並無客戶採用。
註三:按材料成本金額分攤,是提供給不輸入生產日報,又想結出成本的客戶,目前尚無客戶採用,所以程式尚未納入。

五.成本月結與生產日報種類之選擇:
 (一)生產日報之種類介紹於「生產日報輸入」之內控章節敬請參考
 (二)同一月份不能採用二種生產日報,否則成本月結出來的成本會不正確。
 (三)在生產管理方面,如果執行「制令制程成本月結作業」的話,同一月份不能有部份工單走制令流程,另一部份工單走制程流程,帥將ERP的成本系統不支援生產管理流程不統一、不一致的情形。但若只作「制令成本月結作業」則無妨。

六.實際成本制:以上均是討論直接人工及造費用按實際分攤率的實際成本制,這也是目前大部份客戶採用的人工及制費之成本分攤方式,每月將帳面上的直接人工及制造費用全部分攤到所有的完工或在制制令,不會有少(多)分攤直接人工,或少(多)分攤制造費用的問題。若欲採標準成本制,又分成下列數種狀況:
 (一)「直接原料」及「託外加工費」採實際成本,但「直接人工」及「制造費用」採用生產日報所蒐集的實際工時 × 標準分攤率,此種情形須於「成本管理系統」的「基本資料管理」的「成本參數設定」中,勾選按薪資率(即按預計分攤率或標準分攤率之謂)分攤的選項,此時若使用員工日報,則須再於「公用系統」的「公司基本資料」的「承辦人資料輸入」程式中建立每一車間工人的承辦人代號及標準薪資分攤率;若使用生產日報,則須在「公用系統」的「生管基本資料」的「生產線資料輸入」建立每一生產線的每小時標準人工分攤率及標準制造費用分攤率。當標準與實際有差異時,則帥將ERP「成本系統」會就差異數在拋轉成本傳票時,自動產生下列二張成本傳票:

     已分攤直接人工               XXX
            直接人工                                     XXX
            少(多)分攤直接人工                       XXX

     已分攤制造費用               XXX
            制造費用                                     XXX
            少(多)分攤制造費用                       XXX

  (二)當直接材料也欲採用實際領料數量 × 標準成本時,則於「成本參數」中,將材料成本勾選「標準成本」即可,月末拋轉成本傳票時,仍須就實際數與標準數作差異的會計分錄處理,程式結構已預留,目前沒有客戶採用。

七.制令單於月底時,部份完工/部份未完工之成本自動化處理,須建立單位產品標準人時及標準機時且須在「成本參數設定SRCTI1002」中選擇此情形是依據標準成本之選項設定:假設M01-060920001的制令單號,甲產品預計產量為1,000pcs,於9月份已投入材料8,000元,佔全部材料成本80% (故標準材料成本為10,000元=8,000÷80%),已投入人時及機時各60小時及80小時,則於9/30,有400pcs已完工入庫,600pcs尚在車間生產並未完工入庫。假設當月實際人時每小時的直接人工分攤為1.5元,實際機時每小時的制造費用分攤費為2元,直接人工採「人時」分攤,制造費用採「機時」分攤。又假設甲產品之標準人時及機時各為每pcs為1.2小時及1.5小時,則帥將ERP的成本月結機制,將自動計算此一制令如下的完工成本及未完工成本。
有建立產品的單位標準人時及標準機時之情形


本期總投入成本

本期完工400pcs成本

本期在制600pcs成本

材料成本
(a)8,000元

實際完工量 × 標準材料成本
= 400 pcs ×10,000元 / 1,000 pcs
= 4,000 元

期初在制材料成本 + 本期已投入材料成本 - 本期完工材料成本
= 0 + 8,000元(a) -4,000
= 4,000 元

人工成本
(b)900元

實際完工量 × 標準人時 × 當月實際人時分攤率
= 400 pcs × 1.2小時 × 1.5 元
= 720 元

期初在制人工成本 + 本期已投入人工成本 - 本期完工人工成本
= 0 + 60 @1.5元 (b) - 720
= 180 元

制造費用
©1,600元

實際完工量 × 標準機時 × 當月實際機時分攤率
= 400 pcs × 1.5 小時 × 2 元
= 1,200 元

期初在制制造費用 + 本期已投入制造費用 - 本期完工制造費用
= 0 + 80 @2元 © - 1,200
= 400 元

總投入成本
(d)10,500元

5,920元

4,580元

A.假設未建立甲產品的單位標準人時及標準機時,則ERP會將甲產品的標準人時及標準人時及標準機時以”0”計算,造成已完工產品未分配到應有的直接人工及制造費用,期未在制產品卻分配到充份的直接人工及制造費幅之不合理情形。


本期總投入成本

本期完工400pcs成本

本期在制600pcs成本

材料成本
(a)8,000元

實際完工量 × 標準材料成本
= 400 pcs ×10,000元 / 1,000 pcs
= 4,000 元

期初在制材料成本 + 本期已投入材料成本 - 本期完工材料成本
= 0 + 8,000元(a) -4,000
= 4,000 元

人工成本
(b)900元

實際完工量 × 標準人時 × 當月實際人時分攤率
= 400 pcs × 0小時 × 1.5 元
=  0 元

期初在制人工成本 + 本期已投入人工成本 - 本期完工人工成本
= 0 + 60 @1.5元 (b) - 0
= 900 元

制造費用
©1,600元

實際完工量 × 標準機時 × 當月實際機時分攤率
= 400 pcs × 0 小時 × 2 元
= 0 元

期初在制制造費用 + 本期已投入制造費用 - 本期完工制造費用
= 0 + 80 @2元 © - 1,200
= 400 元

總投入成本
(d)10,500元

4,000元

6,500元

    從以上邏輯思考,可知成本系統所計算出來的成本要精準的話,每種產品均須建立標準人時(或標準生產線人時),及標準機時(或標準生產線機時),否則對於那些期末部份完工而部份未完工的制令,其完工成本及在制成本會不正確,但總數而言,仍然正確,9月份及10月份單月份成本觀察均不正確,但9月份+10月份的兩個月份合併觀察卻仍然正確,這就是成本系統奧妙所在。

八.成本月結前的前置準備或稽核工作:
    成本月結雖由ERP自行運算,但資料龐大時,亦需費時甚久,故月結之前須先實施下列前性稽核動作,否則,前端模組輸入不正確的資料,所結出的成本亦不正確,勢必一再重結成本,反而更費時又費力。
  (一)檢查制令生產狀況表(SRM00168)程式位置:「制令及委外管理系統」的「生產結果管理」,是否有「未核准」制令或「作廢」的制令卻仍有已核准之領   料、已核准之生產日報、已准之完工入庫單之情形。須查明實際情形修改之。

  (二)料件領料明細表(SRM00123)程式位置「制令及委外管理」的「生產管理」的「生產用料分析」:
    (1)當勾選物料的屬性蒐尋時,卻發現物料有被TK1廠內領料單及TK2委外領料單領到M01廠內制令單或M02廠內制令單生產,這表示「物料」的品號屬性為錯誤,須修改為「原料」屬性。建在BOM的料件,鐵定屬於「原料」而非「物料」。
    (2)當勾選成品的屬性搜尋時,卻仍有被領料之情形,那說明此一「成品」其實為半成品,須將屬性修正為「半成品」。

  (三)制令結案異常表(SRE0108)一程式位置在「偵錯管理系統」,此一程式可以輕易偵出內控單據如下的輸入錯誤:
    (1)制令單上「最後入庫月份≠結案月份」的錯誤類清單:此一錯誤會造成該制令所有成本應歸屬完說成本卻被誤被歸屬至在制成品的結果。
    (2)制令單上「最後入庫日期 > 結案日期」的錯誤類型:此一錯誤會造成成本系統的完工成本的承認日期在先而庫存系統完工數量承認日期在後之矛盾之情形。
    (3)制令單上「最後領料日期 > 結案日期」的錯誤類型;這會造成領料成本無法算入已結案(已關帳)之制令單上。
    (4)制令單上「最後生產日 > 結案日」的錯誤類型:這會造成直接人工或制造費用無法算入已結案(已關帳)之制令單上。
以上,(一)(二)(三)點可在執行「庫存月結作業」之前作檢查,但以下第(四)(五)各點則須在執行庫存月結之後作檢查。

  (四)採購及進貨管理系統的「品號進貨彙總表(SRPR0129)」的本期進貨淨數量及進貨總金額應等於「庫存管系統」的「進領產銷存月報表(SRIM027)」的本期進貨欄位的進貨數量及進貨金額,若不等則須比對出不等之存貨品號後,再進入「品號進貨明細表(SRPR0129)」中,查明每一筆進貨號或退貨單號之輸入錯誤或異常之情形。

  (五)訂單銷貨管理系統的「品號銷貨彙總表(SRSL0111)」的銷貨淨數量及銷貨淨額應等於「進貨產銷存月報表(SRIM0127)」的本期銷貨欄位的銷貨數量及銷貨金額,若不等應比對出不符之存貨品號,再進入「品號進貨明細表(SRSL0112)」中查詢每一筆銷貨單號或銷退單號之輸入錯誤或異常情形。

九.「會計成本」與「管理成本」結合之判斷:市面上很多ERP都只做到管理成本或估計成本,成本只供報價參考,無法作為會計上損益計算依據,換句話說,會計部如果要結損益表時,須另外花費10天至20天時間另外編制成本會計報表來佐証損並表的本期營業成本金額,及佐証資產負債表的存貨科目金額(包括原料科目、成品科目、左制品科目、物料科目etc),更有甚至大部份市面上的ERP為了縮短程式開發時間或由於對成本原程的不了解,程式就只處理完工成本,在制品成本則不予理會,這種成辭功能與ERP的企業資源整點目標及目的是背道而馳,稱為「假成本」或「冒充成本」。含若要判斷一套ERP的「會計成本」是否與「管理成本」結合,須查明ERP執行「成本月結作業」之後,是否將全套的成本會計傳票自動拋轉出來,當這批成本傳票過帳後所編出之資產負債表或損益表的原料(半成品)科目、成品科目、在制品科目、物料科目、本期銷貨成本及營業成本科目,若與成本系統的相關數字完全相符,則表示ERP的「會計成本」與「管理成本」相結合,帥將ERP的成本管理系統在這方面的表現堪稱顛峰。

十.成本月結之步驟及操作要領:
  (一)須先計算制令領料數量及領料之月加權平均單價,故須先執行庫存月結作業(DRIMI106)。
  (二)拋轉含有「制造費用」會計科目之「其他庫存輸入SRIMI101」:
在「公用系統」的「其他庫存異動單據名稱設定SRPBI022」所建立的其他庫存異動單別,例如「車間消耗領用」的其他出庫單別,會計科目設定為(借):「制造費用-機物料消耗品」,或是「回收入庫」的單別,會計科目設定為(貸):「制造費用-回收入庫」etc,這些會計傳票必須在執行「庫存月結作業」完畢,已算出各項原料品號之月加權單價後,進入「會計管理系統」的日常資料處理」的「自動拋轉傳票作業台灣版SRACI104或者大陸版SRMAI104」程式中將其他庫存異動輸入中含有制造費用科目的會計傳票拋轉出來,否則,等到結完成本才發現全部的制造費用中少掉了這一塊,勢必重結成本,程序錯誤會導致作業時間會加倍。
  (三)須統計會計系統的直接人工金額及制造費用金額,故須先將已輸入會計傳票予以過帳,執行「傳票批次過帳作業(SRACI102)」。
  (四)須將會計系統的直接人工及制造費用金額
  (五)執行「當月制令成本計算作業(SRCTI106)」或「制令制程月結作業(SRCTI108)」時,須上達上列運算條件
    (1)輸入生產月結之年月(只能月結,不可年結)。
    (2)勾選生產端所使用生管日報之種類;計有生產線生產日報或員工生產日報。
    (3)勾選在制成本之計算方式:其實是指在制直接人工及在制造費用之計算方式,若有輸有生產日報,則最好是勾選「實際生產人時」,若未輸入生產日報,方有勾選按材料成本分攤在制品之直接人工或制造費用之必要性。
    (4)至於「實際成本制」或「標準成本制」之選項,目前帥將ERP以「實際成本制」為主,「標準成本制」之選項為程式結構之預留。
    (5)人工及制費之分攤比例,在「實際成本制」下此一選項不發生作用。
    (6)勾選「庫存月結作業」已執行。
    (7)勾選確認「當月人工成本及制造費用」已輸入完畢,此文句字意是指已執行「成本及費用彙總作業(SRCTI112)」。
    (8)暫不勾選「拋轉成本傳票及其他庫存異動傳票」。
    (9)選定以上所有運算條件後,須連續執行成本月結作業二次。
    (10)列印並整理所有成本九大報表進行「九大成本報表平衡性稽核」,為方便悢核須將九大成本報表區分為A 、B、C三疊,予以編號A01、A02…,B01、B02…,C01、C02、C03… 。次一內控章節關於「九大成本報表」之介紹。
    (11)經檢查九大成本報表均完全平衡後,再進行成本實質正確性之稽核,例如某產品的單位成本不準確,係由於那一制令之領料錯誤或直接人工及制造費用分攤錯誤。而以上錯誤又由於領料單、生產日報輸入不正確,或內控流程紊亂之故etc。
    (12)根據以上實質錯誤原因進行相應的ERP內控單據修改後,則再執行「成本月結作業」二次,第二次執行時則須勾選拋轉成本傳票及其他庫存異動之傳票。此時所拋轉的其他庫存傳票是非關制造費用科目類的傳票。
    (13)將成本傳票予執行傳票批次過帳作業(SRATI102)。
    (14)執行「會計管理系統」的「會計月結重算作業」結出資產負債表及損益表,其中存貨的「材料科目」、「成品科目」、「在制品科目」、「銷貨收入科目」及「營業成本科目及子科目」須與九大營業成本報表核對驗証相符。這還不是終點站。
    (15)進行下期的「庫存月結作業」、「成本月結作業」及「總帳月結作業」後,須檢查上期的期末材料、半成品、成品、在制品是否與下期的期初材料、半成品、成品、在制品相符,若連續二個月均相符,則表示ERP徹底上線,企業資源整合成功。關於本期期末庫存與下期期初庫存的相符性比對,可利用「偵錯管理系統」的「進領產銷存月報異常檢核表(SRPE0109)」程式,該程式若跳出異常清單,則須進入品號進貨明細表、銷貨明細表、領料明細表或完工明細表中查明原因後更正之。


無標題文檔